首页 > 新闻中心 > 他山之石
田间地头的高科技人才
来源:清风扬帆网  |  发布时间:2020-03-04 11:15:44  |  阅读人次: 人次  
 

每年春节刚过,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总农艺室主任端木银熙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为海南的育种做准备。看着眼前的种子,想到承载着丰收希望的稻田,端木银熙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作为全国水稻育种专家,有着“江苏袁隆平”之称的端木银熙创造过许多骄人的成绩。他主持培育了国家级和省级24个水稻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余公斤,他被袁隆平院士赞誉为“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家”,还曾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8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端木银熙被推荐到公社农技站当农技员,后经过考核,被抽调到县农科所,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水稻良种研究。懂行的人都知道,农业科研项目不同于其他行业,不仅需要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吃苦受累,同时还需要滴水穿石的恒心。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在正常情况下需要10年,而选育一个优质杂交稻则需要更长的周期。

水稻育种是需要观察、思考的工作,有时田里一株水稻短时期内体现的独特性征就能为育种工作带来突破,瞬间的灵感突现就能为诞生新品种创造可能。为了能随时掌握水稻长势,及时捕捉到水稻的独特性征,观察到不同的生长情况,端木银熙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赶往各个示范点察看。他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农民,每天埋头在田间,拉线规划、拔秧运秧、调查苗情、测量株高、选择单株和收脱小区,用他自己的话说,哪一天不看到稻子,这一天就像没过完。

到了插秧季节,端木银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在海南基地的时候。那里原来是部队的一个农场,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端木银熙在水稻育种基地的田间地头,总是早晨踩露水,中午晒太阳,晚上还要被蚊虫叮咬。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草草吃完早餐就赶到田间,在泥泞的稻田里工作长达七八个小时,经常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吃上午饭。三四月份海南的阳光已经相当强烈,烤得人头晕眼花。田间蚊虫肆虐、毒蛇出没,下田必须穿上长筒胶鞋。到下午,端木银熙常常是又累又饿,连脚都提不起来。到海南育种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到海南育种。上世纪90年代末,端木银熙因长年的艰苦工作而经常生病,领导、同事、家人都劝他别去海南了,可当时正是培育“常优1号”的关键阶段,他舍不得中断海南育种的行程。有一天,端木银熙在田头连续劳累了7个多小时后,顶着烈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同伴做好了午饭等他,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身影,后来才发现他已晕倒在厕所。

从事水稻研究40多年,端木银熙为常熟选育出许多高品质水稻良种,但他对自己吃的饭却从不讲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则更低。育种基地安排科研经费时都要征求端木银熙的意见,每次他都只把有关生产的必需花费列出来,从来没有为改善待遇而向组织多要一分钱。海南是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而在海南工作多年,端木银熙却从没有去游览过海南的任何一个景点。几十年间,农科所的办公场所换了三次,有离家稍近的,也有离家很远的,端木银熙的交通工具却始终没变,都是自行车加公交车,即使加班到很晚,他也从来不让单位派车接送。他常说,自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专心研究,心无旁骛,生活上的事情凑合凑合就行了。

几十年来,端木银熙的许多科研成果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慕名前来取经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问:“像您这样的科技人才,在一些兄弟单位都是有奖金鼓励的,您应该也获得过不少奖金吧?”端木银熙还真没有拿过多少奖金。有一年,他带领的团队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记得当时是获得了奖金的,但端木银熙却根本没拿这些奖金,直接把钱交给了单位,让单位统一分给同事们。还有一年,端木银熙获得常熟市长特别奖,获得8万元奖金。而他却只留了4000元,剩下的都分给了同事们。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如今,端木银熙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他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人才,但他仍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以73岁高龄每天劳作在水稻育种的田间地头。(冯碧珩 李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