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他山之石
西安:挖掘古都文化资源 诉说“廉”史传承“廉”脉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4-06 16:27:54  |  阅读人次: 人次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纪委创新廉政文化教育形式,挖掘本地优秀传统历史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基因”,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6个、试范点53个,让久远的历史跨越时空,走进群众。

  让乡约传承“廉”脉。北宋时期,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内的“关学”代表人物“蓝田四吕”制定《吕氏乡约》,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款总领全篇,按照礼义道德规范,对村民进行教育和约束,曾作为国典颁行全国,对宋元明清及后世乡村治理模式和社风民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吕氏乡约》发源地,蓝田县举办了“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举行了“四吕”文化研讨会。在全县各村成立乡规民约评议会,对农村出现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不清廉的人和事进行评议,培育文明清正乡风。引导农村优秀“新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反哺桑梓,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

  让灞水滋养“廉”花。千年灞水源远流长,位于灞河两岸的西安市灞桥区,以灞水、灞桥和灞陵远近闻名,区内有西汉文帝陵冢。汉文帝一生省俭克奢,倡导孝廉,留传下了“顶妻背母”、“亲尝汤药”等众多历史典故,他的陵墓也是因“依山为陵,不另起坟”、“治霸陵皆为瓦器”,千百年来屡被后人称赞。

  灞桥区纪委先后在本区建成廉政文化基地4个,区、市两级廉政文化示范点30余个。灞陵旁的白鹿原小学打造“感恩”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在校园内设置了理念墙、感恩苑、真情园等文化区域,用“孝爱文化”熏陶教育学生;灞陵所在的席王街道围绕汉文帝孝廉故事,建成机关廉政文化长廊,设置了人物故事、孝廉诗歌、廉政图片等多个板块,弘扬勤廉节俭和孝道思想;灞水之滨的新筑街道于家村在“传统二十四孝”基础上,取其精华,在村内修建了一条“新二十四孝”街景步道,把孝老爱幼、勤俭持家、公正廉洁等内容展现在群众眼前。

  让石刻诉说“廉”史。享誉中外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朱子家训碑和颜氏家庙碑等馆藏,在省市纪委的支持下,碑林区纪委精心打造了以“修身”、“诚信”、“孝亲”、“勤俭”、“民本”、“公廉”等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了一条由倡导尽孝立德的石台孝经碑、倡导诚信之道的开成石经碑、倡导廉洁之风的孔子庙堂碑、流传千古的36字官箴碑等蕴含传统廉政文化思想的若干碑刻组成的学习参观线路。制作了《崇廉尚德耀千秋》廉政电视短片,邀请著名学者举办“西安碑林廉政文化大讲堂”,开设“廉政书法体验室”,让参观者抄写临摹廉政碑文格言警句,增强了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廉政教育基地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单位310批次,举办“西安碑林廉政文化大讲堂”120余场次,参观学习党员干部达11200多人次。党员干部从传统历史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心灵受到熏陶和洗礼。(西安市纪委)